“后母戊”是鼎吗?
“后母戊”是鼎吗?
黎云昆
国家博物馆现陈列了一个方青铜大鼎,后母戊鼎(名称尚存争议),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图1)。
图1
这件青铜器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但“后母戊”是鼎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鼎。
鼎最早是食器。民以食为天,食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除了鼎之外,重要的食器还有簋(稻饭、梁饭),甗(蒸食器),登(肉羹),豆(盛放干食或汤、羹类),铏(盛和羹),簠(盛放黍、稷、粱、稻)等。
在这些食器中,鼎是专门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由于肉食在食物中的档次最高,且烹煮肉类的器具体量最大,所以鼎在食器中的地位最高。
当然,以鼎为食器的绝不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有吃的就已经不错了,偶尔吃一顿肉,也不会用鼎去煮。
王公贵族吃食便要遵守一定的礼数,必须有鼎。周公旦《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外饔》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
作为王,每天早晨都要杀牲盛馔,此为“一举”。吃时要列十二座鼎,十二鼎分为牢鼎和陪鼎。牢鼎九个,是正鼎,指“牛一、羊二、豕三、鱼四、腊五、肠胃六、肤七、鲜鱼八、鲜腊”(宋·王应麟《玉海卷八十八》),陪鼎三个,指“膷(牛肉羹)一、臐(羊肉羹)二、膮(猪肉羹)三”(同前)。
鼎除了煮肉外,有时也用来烧开水,贮酒、焚香、甚至煮人。
古本《竹书纪年》载:“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齐哀公就被周夷王用鼎烹了。当然,烹后是不是被吃掉了,就不得而知了。
鼎不仅有其实用的功能。而且也是重要的祭祀用品。
古人认为,祖宗神灵、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通过敬献各种精美的食物对其进行祭祀。
《汉书》载:“鼎,宗庙之器,主器奉宗庙者长子也。”元毛应龙《周官集传》也载:“庙中以祭为主,而祭以鼎为主也。”
在所有的食器中,鼎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祭祀中,鼎自然成为主器。
鼎不仅是祭祀的重器,而且鼎也是国家的象征和君王的重器。
《史记·孝武本纪》:“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大帝也称泰帝,即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伏羲、黄帝、禹建鼎,均有一统天下之意。这种鼎已经不是一般的食器,也不是一般的祭器了,它代表了国家,代表了政权和君王。
伏羲与黄帝铸鼎的故事,听起来更像神话,但禹铸鼎的故事却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进程。
禹得天下以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岛,铸九鼎以代天下。商朝取代夏朝后,又将九鼎移至商朝首都,周灭商后,又迁九鼎于周朝首都。东周时,王室衰落,有实力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于是发生楚庄王“问鼎之轻重”之事,后又相继演绎出秦、楚、齐诸侯争夺九鼎事,但终究未能得逞。最后,秦灭周,又将九鼎迁入咸阳。但不知何故,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九鼎竟不知所终。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的故事,《竹书纪年》做了详细的记载:“(汤)二十七年,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十五年)冬,迁九鼎于洛。”时间、地点、事由均明确无误。此外,《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也均有记载,此事当属不虚,尽管将铸造九鼎的事被推演至禹时可能有点早,但商、周时铸九鼎,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自此已然深入人心。后世的定鼎、卜鼎、鼎定、宝鼎、迁鼎、移鼎、卜鼎、窃鼎、窥鼎、破鼎等词语基本来源于此。
那么,如何来定义鼎呢?
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寳器也。”
许慎在此说得很清楚,作为鼎,必是三足两耳,其功用为食器(图2)。
图2
为什么一定是三足呢?
学过初中几何的都知道,三点成一个平面。三条腿鼎器物最为稳定。
鼎为三足,自古以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史记·韩信淮阴侯列传》载,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便去说服韩信:“当今两主之命,县(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蒯通告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居,三分天下。此文可知,鼎为三足,不需多加解释。
后来的魏蜀吴的三足鼎立,以及鼎足之势、鼎足三分、鼎足而三、鼎足而立,也都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说,鼎是三足的。
鼎有四足的吗?
有。但不多,不是主流。
中国之大,各地风俗、制度不一,很难保证大家都遵循一个规矩。
四足的鼎,多为圆鼎,以其便于舀取食物。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四库本》载“废帝贺,以天凤六年登位,废为海昏侯,铸一小鼎贮酒,其形若瓮,四足,受二斗。”由此鼎“其形若瓮”可知,此鼎虽为四足,但是圆鼎。
保利艺术博物馆现藏有一四足圆鼎,名“夔龙纹四足圆鼎(西周)”,鼎上铭文确有“鼎字。”此鼎为食器,就是比一般的鼎多了一条腿。
另据王光尧《世所罕见的四足圆鼎》(《紫禁城》1992年05期)载,故宫博物院中也有明朝崇祯年间铸造的四足圆鼎“敬一主人器”。这也是多了一条腿的圆鼎食器。
圆鼎有利于食物鼎烹煮和食物残留鼎清洗。
鼎有方的吗?
也有。
《春秋公羊传注疏》载“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墨子》载“鼎成四足而方。”即四足的鼎,一定是方的,而不是长方的。
左丘明《春秋左传》载:“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三国吴韦昭注:“方鼎,鼎方上也。”清孙诒让《墨子闲诂》进一步作注:“韦昭以左氏说莒之二方鼎,乃谓其上则方,其下则圆。”由此可知,此方鼎上方下圆,以便于取食食物,且不留死角。
山西博物馆均藏有一四足方鼎(图3)。由图可知,虽名方鼎,但其下部均做圆滑处理,以利食物鼎烹煮,同时,不使鼎中存在死角,以防食物残留其中。因此,此四足方鼎当为食器。
图3
地坛也有方的鼎。明吕震《宣德鼎彛谱卷六》载:“郊坛方泽后土皇地祇髙皇后配享,供奉坤宫卦象鼎二座。仿周易后天八卦图鼎,髙二尺四寸,耳髙二寸二分,腹深一尺九寸三分,足髙九寸一分,腹径一尺五寸七分,长径一尺八寸,两耳,四足,体方,重二十七觔六两十二,炼洋铜铸成,周身赤金,纯裹细钑,卦象水纹。”体方自然就受热均匀,便于烹饪。
判别是鼎还是炉鼎标准,很简单,那就是鼎是食器。
那么,“后母戊”是鼎吗?
显然不是。
如果“后母戊”是用来烹煮肉食的,那么,四腿支撑会有不稳的问题。在整个煮肉过程当中,烈火熊熊,鼎水沸腾,鼎中之物,上下翻滚,此时做煮肉的器具如若支力不稳,最易发生晃动或倾翻的危险。
其次,“后母戊”长110厘米、宽79厘米,长宽比1.4:1,在其下方燃烧柴木所生的热量便很难将长方体的青铜器具均匀加热,尤其是处在四个下部的角落位置。很可能中部的肉已经煮烂了,四个角落的水都没有烧开。反观铭文为鼎的四足方鼎,大多长宽比近于1:1,而且下部多做圆滑处理,这样处理方可作为食器。
再次,若作食器,四个角落的食物残留很难清洗干净,日久则腐败发臭。
最后,鼎有调和五味鼎功能,一个长方体的“后母戊”,如何搅拌以调和五味?
“后母戊”若不是鼎,那是什么?
“后母戊”是炉。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炉)方炉也。方对下圜言之。凡?炭之器曰炉。”
?,烧意。即炉是方的,内中放置燃料和可燃物。
炉不是食器,因此并不一定要求器物内部平整光滑圆通。“后母戊”内部未做平滑处理,因此不可能是食器。
古人在祭祀时不仅要杀牛宰羊,而且要焚烧柴木,以便升烟上天,迎神下降,还要焚烧香草,以香祭神。
炉中所放是柴木和香草,故为长方体,以便放置。
燃烧后炉内所剩为烟灰,不会腐败发臭,不需清洗。
因此,“后母戊”只能是炉,不可能是鼎。
“后母戊”最初也是被称作“炉”的。
“后母戊”最先见诸报端,是1946年10月27日的《申报》。当时的报道题目就是“最近出土的祭炉”。
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地方将四足的炉作为鼎,置于城市中心广场,以作为国家江山稳固和社会稳定的象征,实则大缪矣!
四条腿是不稳的,不稳如何可以成为国器。
北京安定门大鼎,1978年始建于原安定门城门旧址上,当时立的铜鼎是四足的。后来改为现今的三足铜鼎,鼎下刻有“安定”二字,寓意“安定团结,国泰民安”(图4)。
只有三足,才能安定!
图4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