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艺”到“前进” 这个80后手艺人建了一个馆 只为“非遗”传承
近年来,江苏作为文化大省,不断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多的年轻工匠循着千年文脉足迹,走上非遗传承之路,让老手艺成为新国潮,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7月16日,省内最大的苏作明式家具艺术馆在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开馆,2000多平米的展馆内,陈列了300多件精细雕琢的明式家具与红木雕刻作品。线条流畅的明式官帽椅、精致细腻的木制鸟笼、花样繁复的雕刻摆件……这些作品都来自一名80后“手艺人”,张守进。
一走进大厅,一个“大家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件长2.18米,高1.06米的福寿双全摆件,将寓意长寿的桃、代表“福”意的蝙蝠、承载着吉祥之意的灵芝、必福谐音的壁虎相互映衬,栩栩如生。“作品采用了全手工雕琢的技法,目前也是业界唯一的一件。”张守进,是明式家具(苏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这一件作品,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来打磨。张守进说,苏作工艺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从选材,到设计,到雕刻、制作,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每一个物件,都浸润着时光之美和手工温度。
起源于明代苏州的明式家具,以其独特的家具造型形体、风格特征,深深影响着中式古典家具的设计和制作。明式家具(苏作)制作技艺,也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式家具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人文情怀分不开。”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许建平告诉记者,当时苏州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士子商绅云集,既有审美眼光,也有一定的财力、物力,故而家具也要附带风雅。苏作明式家具因其造型精巧,结构科学,逐渐蔓延全国,成为当时家具的主流。
如今,在苏州,越来越多像张守进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到了明式家具“手艺人”的行列中。“每一件家具上,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的卯榫设计组合,一根钉子都没有。”“用料上要求‘木不离分’,构件尺寸的大小、比例,都必须不差一分一毫。”“你看,这个叫‘兜料”,这个叫’包镶‘工艺,都非常精准巧妙。”……说起苏作红木家具,腼腆的张守进打开了话匣子。
1999年,十几岁的张守进到苏州学艺,接触到了红木工艺家具,便沉迷于苏作明式家具的传统之美。没有任何基础的他,只能从打磨工开始做起。幸运的是,2000年,他就拜苏作明式家具省级非遗传承人宋卫东为师,系统地学习这项非遗工艺,在师傅的带领下,张守进对“匠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习技艺以来,张守进花了大量精力深入研读前辈传下的各种经典著作和史料,走过无数展馆感受古典家具的神韵,并拜访业内大师,虚心求教。他不断悉心钻研技法,创新设计,在反复的制作和打磨过程中精进手艺。他所做的明式茶桌、霸王画条案、大叶紫檀明式书房四件套等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如今,张守进已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并获得江苏轻工工匠、江苏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这些年,年轻人来介入的不少,但真正能沉下心来做的,不多。”宋卫东坦言,传承,是非遗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张守进这个看起来木讷的徒弟身上,有这股钻研的劲儿。“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手艺,有历史的积淀,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很开心。”许建平也表示,随着张守进这样年轻“血液”的不断汇入,自己看到了这项技艺更多的发展可能,也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学无止尽。”现在,张守进将自己的红木展示馆命名为“前进”,并暗下决心,想要在非遗传承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我的展示馆里,将会有一个体验区,还专门定制了小号工具,让感兴趣的孩子们动动手,‘沉浸式’体验非遗。”张守进告诉记者,他的师傅们已经走进各大高校,向年轻人传播非遗文化,自己则要将这份传承“从娃娃抓起”,做更基础、更广泛的文化传递。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