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应对气候变化 > 固碳故事 > 正文

张应龙:科学治沙让荒漠变绿洲(三北精神照亮美丽中国)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4/10/18 11:33:58

“不要因为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

一个信念,21年的坚持。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一步步将荒漠变为森林,在实践中重新塑造了自己,也重新塑造了这片土地。

641.webp

张应龙(陕西省林业局供图)

一心投身治沙事业

2002年,张应龙回乡探亲时来到秃尾河上游的圪丑沟,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时候黄沙漫天,风刮得紧时,不一会儿就把膝盖以下埋住了。”张应龙回忆说,秃尾河是神木的重要水源区,也是榆林市天鹅和白鹭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把这里保护起来。

于是张应龙以个人名义承包了秃尾河源头圪丑沟流域19.2万亩荒沙地,留下了50万元给几个朋友,让他们开始在这里治沙造林,但退化了1000多年的生态早已失去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必备条件。

50万元杯水车薪,钱花光了,可沙漠却没有一点变化。朋友们劝他放弃,可他毅然决然辞掉了年薪20多万元的外企高管工作,回到家乡,从一个打工白领,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治沙“农民”。

“因为治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将个人得失抛诸一边。只要路子对了,终究会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治沙事业也一定能够成功。”张应龙说。

很快张应龙就把多年的积蓄花光,于是他把父亲留下的6间门面房变卖了,用于治沙造林。至此,张应龙从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变得一贫如洗。

一根筋的张应龙就没想过放弃,“狂风能卷起戈壁上的沙土,却不能拔掉雪山上的一棵草;一个人的志气像根深深扎在心里,就不会随风飘摇。”张应龙说。

张应龙意识到,治沙靠一己之力完成浩大的生态工程根本不可能。他转变思路,从“单打独斗”治沙,转为与科技主体开展合作,一方面建成各类生态实验站、监测体系,并通过协会大力引进土壤、水文类专家学者,研究毛乌素沙区水文地理特征,用科学的方法因地治沙;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推出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等,形成新的林下经济,令沙地创造价值,让老百姓享受生态建设的红利。

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径

在张应龙的治沙基地,向大家展示最多的是他的科技治沙理念。基地里有一间专门的生物肥料生产车间,这个车间生产的肥料无臭无味。他经常用手抓这些肥料向大家讲解它们的特点。这些不一般的肥料,蕴含着他对微生物科技的探索。

张应龙是个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人。他曾自费走访大量业内专家学者和治沙英模,虚心“取经”,志在走出一条科学治沙的新路子。

在多年植树造林过程中,张应龙发现:植物的枯枝落叶,必须通过微生物来有效地分解成养分和有机碳,这样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好。

在此理念下,张应龙成立了陕西均良土壤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发推广之路。“在沙地里植树造林,靠蛮干不行,必须巧借科学之力。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还原沙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学会护沙、用沙,让植被自我繁衍,生态自然循环。”张应龙说。

张应龙一方面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与专家教授、杰青优青开展科研攻关合作,夯实人才基础;另一方面,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监测站等科研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如今,陕西均良土壤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等产品,在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虫害,促进作物稳产增质方面成效斐然,并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转化利用,目前已拥有相关授权实用新型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

扎根毛乌素沙地21年,张应龙已从“门外汉”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护沙用沙”推动产业发展

张应龙的治沙理念是不仅要治还要用,以治沙拉动产业发展,靠产业推动治沙事业,同时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在张应龙的治沙基地,不仅感受到草木青绿,还能看到人工圈养的羊,供药用的鸸鹋,还有几十台现代化农业生产用机械,用来收获小米和糜子。

“2022年,我们首次在榆林种植出了牛肝菌和松茸菌,大概一亩地产量在200斤到300斤之间。”张应龙介绍这一新兴产业模式时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将为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生态难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方向。

2003年至今,他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组织农民开展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经济等经营活动。帮助农民整理土地3000多亩发展规模农业,开放长柄扁桃经济林,免费交给合作社管理经营,把林业治沙成果与当地农民分享,解决了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累计在基地周边推广种植长柄扁桃10万亩、林木苗圃2000多亩、草粮轮作技术示范4000亩,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达8000多万元,使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根本改变,驶入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

“不管用何种方式治沙,最终的目的都是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张应龙说。

 

阅读 31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