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嘉宾合影
12月6日,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多利益相关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边会在中国角成功举办。边会旨在展示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林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成就,邀请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分享推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和典型案例,共同探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讨论如何推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行业合作和全球协作,共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增效。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主持致辞环节
中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宋黎女士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对大自然的伤害终会伤及我们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应该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不是针对一国、一方、一家的,而是一场要由我们全人类共同作答的课题。这一课题的核心答案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方案就是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组织大有可为。在2021年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阶段会议期间,中国的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主动作为,联合主办了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在该论坛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做出了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承诺,制定了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及规划,承诺募集公益资金积极参与支持2030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
中金公益基金会也在具体实践中,加大对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直接参与和投入,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伙伴合作,在多个省份共同推进了公益生态“碳中和”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积极探索试点“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乡村振兴”的模式,在保护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协调资源,为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实现绿色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做出贡献,助力项目地周边社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重目标。
她认为,具有试点和补缺能力的社会组织,对“多利益相关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方。在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社会组织应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创造更多惠及子孙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宋黎女士致辞
边会的主题发言阶段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主持。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气候项目负责人Rebecca Benner女士以“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全球实践与展望”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她介绍了TNC聚焦的三个总体战略。第一个是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个是基于自然的气候缓解解决方案,第三个是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解决方案。
她指出,第一个策略着重关注如何过渡到可再生能源。中国在这个领域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需要确保它用在对自然和人类最有利的地方,确保可再生能源用在不会损害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这将有效推进过渡进程。
TNC的第二个策略是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大自然提供了水,提供了清洁的空气,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自然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三分之一的解决方案,TNC大量投资于保护、管理和恢复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包括草原、森林、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等,与土著社区、当地社区合作,通过以有利于自然和气候的方式,为社区管理他们的土地提供政策解决方案和金融支持的机会。
第三个策略是关于气候适应的策略。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目共睹。面对更多的洪水、干旱、风暴和火灾,需学会与这些影响和更多的影响共存。大自然实际上可以在帮助增强人类的恢复力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TNC专注于实施如何利用自然的项目,包括洪泛平原、沿海生态系统等,比如海草、珊瑚礁和牡蛎,通过恢复这些物种群落,帮助保护人类和脆弱的社区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就是降低风险和适应管理的方式。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气候项目负责人Rebecca Benner女士作主题发言
明升体育华东调查规划院院长吴海平分享了华东调查规划院近年在推动林业碳汇发展和金融支持碳汇价值实现的案例。中国浙江省安吉县是中国的竹乡,曾以占全国 1.8%的竹产量创造了占全国10%的竹业产值。。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毛竹林的收益逐年下降,竹林经营困难并出现退化现象。为突破这一困境,华东院以竹林碳汇为切入点,将林农个人手中的林权集中到专业合作社,由公司统一收储或入股后以林权、碳汇和竹产业资产为标的申请低息贷款,由专业合作社开展集约化标准化经营,通过绿色金融杠杆,撬动竹产业振兴。
打造“企业+合作社+林农”共同富裕体,创新了共富对象,实现产业、就业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推进,有效调动了各参与方的积极性。项目获得银行联合授信115亿元,目前已投放资金 62.15 亿元。在实施过程中,林农获得流转金、参与经营的酬金、股金的分红和碳汇收益,据初步统计可带动20万林农人均年增收8000元,预计亩均年碳汇增量达0.39吨。
吴海平院长指出,该案例是在两山理念诞生地开展的一场生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换实践,更是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的典型示范。华东院将继续发挥在林业碳汇计量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各方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推进在政策、金融、技术支持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团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院吴海平院长作主题发言
澳大利亚林产品协会(AFPA)首席执行官 Natasa Sikman在主题为“可持续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的主旨演讲中谈道,AFPA作为全国种植园和原生林业、木材加工、纸浆、造纸及生物制品工业行业组织的代表,主要的工作是塑造和推动行业和政府政策的发展、提高行业知名度、推进行业内各部门之间有效沟通。澳大利亚森林工业每年为澳大利亚经济贡献24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但澳大利亚的木材产品贸易逆差超过20亿美元,每年都要新造林7000万棵树。她以“200年时间尺度下,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原生森林保护和生产情景的温室气体影响”为图示,阐释净产品替代、化石燃料排放抵消生物能源(占可利用森林剩余物的30%)、产品中的碳储存、森林碳(残留于采伐后的森林)以及与森林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碳线在上升,但本质上,森林的碳含量会达到一个阈值,在砍伐与新造林的互动过程中,这一数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保持一定的平稳态势。
她同时介绍了T3科林伍德大楼的案例,该栋建筑是Hines T3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个澳大利亚项目,采用木材、运输和技术为导向的开发方法,支持可靠的脱碳途径的交付。T3建筑用预制实木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混凝土和钢结构系统,以快速、清洁、可持续和美观的方式实现了建材的转换。这种方法鼓励业主、开发商、建筑师、工程师和建筑商在他们的项目中使用木材作为高能耗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和钢材)的替代品。这为林产品有效利用以及抵消碳排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澳大利亚林产品协会(AFPA)首席执行官 Natasa Sikman女士作主题发言
蔚来执行副总裁兼质量委员会主席沈峰博士作了“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家公园建设的策略分享”,蔚来积极推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021年,蔚来公开发起了全球性生态共建计划——清洁公园(Clean Parks),通过发挥清洁能源的优势,携手各方支持全球自然保护地使用智能电动汽车、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自循环体系,守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全球首个由汽车企业发起的支持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开放平台,该计划已与全球16处自然保护地开展合作,累计提供生态巡护车辆59辆,助力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巡护、科考等活动,让更多生态敏感区得到更可持续的生态守护。为鼓励社区参与,蔚来发起公民科学家计划,至今有300余位用户参与。
蔚来执行副总裁兼质量委员会主席沈峰博士作主题发言
隆基绿能分布式副总裁蒋东宇聚焦“光伏推动生态保护,共建零碳未来”话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从全球范围看,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地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加剧了全球的气候变化,使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的考验。
太阳能光伏除了可以生产可再生能源外,还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光伏与农业结合不仅为土地稀缺的国家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还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光伏发电量;昆虫和鸟类在装有光伏的绿色屋顶上繁衍生息;光伏电站可为花粉传播者提供栖息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光伏阵列下方植被生物量甚至可提高90%;漂浮式光伏项目对水域几乎不产生影响,而且还有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可能性。
陕西铜川“农光互补”2021年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实践案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滩涂隆基产品助力减排与环境保护;中国首个大型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恢复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滩涂海域空间的复合利用;
2022年,隆基向位于南非的阿奎拉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捐赠了一批光伏组件。光伏发电可为保护区提供日常电力和夜间照明,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清洁水源。以上案例是隆基实现零碳畅享,践行零碳承诺的真实写照。
隆基绿能分布式副总裁蒋东宇作主题发言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主持了嘉宾讨论环节,受邀嘉宾围绕“如何通过Nbs机制有效促进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展开热烈讨论,以下是嘉宾们的部分观点: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秘书长屈雅
-从气象行业的视角来看如何加强NbS
1. 气象部门要为社会提供更可靠的气象服务。要加强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研究。提升观测能力,尤其是对气候系统的长期监测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升气象预测的效果,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2. 气象部门要为新能源发展服务,更有效地推动风能和太阳能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利用气象数据进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评估,支持项目规划决策,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二是利用先进的气象技术和气象卫星数据,提高风功率和光伏发电的精准预测。三是通过气象预报实时监测和调整,服务智能电网调度,优化能源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气象部门要更好地为农业服务。一是根据气候条件变化及时优化农业种植区划。利用高分辨率、实时的气象数据分析,制定农业适应策略,包括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种植时机、灌溉方案等。二是使用气象模型来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帮助农业规划人员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和产量,有助于调整种植策略,提高土地的适应性,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减轻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的冲击。三是开发和应用气象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农业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极端气象事件,如干旱、洪水等。这可以包括气象风险保险、巨灾预警系统等。
这些建议是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保护的不同方面而提出的。实施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努力。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利民
-基金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围绕长江江豚、中华鲟等旗舰物种,开展长江大保护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绿色转型工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系统的保护中来。8年的努力,我们长江江豚物种种群规模止跌回升,5年前统计监测长江江豚的数量是1012头,去年的数量达到了1249头。社会组织能参与其中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在长江10年禁渔的大背景下,所有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共同支持30万渔民退捕转产,其中长江渔政协助巡护,从2017年初11个点108名巡护员的试点示范,成功上升为国家制度,今年7月已达846个点2.5万余人,成为长江10年禁渔的有力举措。这启示我们,公众参与和多渠道多层次气候筹融资 共抓长江大保护切实可行。
--基金会将围绕旗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渔民的替代生计,绿色转型和政策倡导、自然教育等等,团结更多力量,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金公益基金会秘书处成员林百川
--中金公益基金会从2022年开始,积极探索试点“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乡村振兴”的模式。今年,先后两次邀请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基金会的志愿者,在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地云南省兰坪县,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学习,了解和探寻在特定的生态和经济环境中,如何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解决当地林牧矛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可行方案。
--另一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重目标的案例是“中金九阳公益厨房”。基金会携手九阳公益基金会,共同在乡村学校推广了50多所电气化的公益厨房。公益厨房,提升了乡村学校供餐的质量与安全,助力阳光校餐提升计划;而电气化改造,则是助力乡村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减少煤炭消耗和碳排放,同时也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
-- 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直接参与和投入。此外,还有一种积极行动的方式,那就是把企业ESG工作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公益机构,组织开展志愿活动。以人人参与的方式,有效提高大众的认识,使我们真正成为绿色低碳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者和受益者。
--人是“多利益相关方”的最基础组成要素,也是各种政策和行动的重要出发点。应通过每个人的主动参与,推动“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共同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杨彪
-- SEE主要是聚焦于环境领域,在全国开展包括荒漠化治理、生态保护、商业可持续、海洋保护和行业发展等方向的项目,整个气候变化议题存在于跨部门和跨领域之间的合作之中,在不同的项目策略里面,其实都涵盖了跟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
-- SEE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期,发布自己的跟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邀请了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之一麦肯锡,做了整个机构的气候变化的战略,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布气候变化战略的民间基金会。围绕着气候变化战略的发布,调动众多企业参与到气候变化整体战略里面来。
--SEE是一个公益平台,将气候变化融入基金会整体战略层面。企业不论规模的大小,也不限制业务方向,都能够在基金会的平台上找到参与公益实践的机会。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
--CEGA成立之初,确定了一个宗旨,就是引领环境资助的方向。环境资助者网络成立5年以来,成为增进各机构间交流与合作的一个网络平台。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引导更多的慈善家、企业、公众加入我们的行动中来,发展了企业(私营部门)、政府和基金会之间的慈善合作伙伴关系(PPPP)。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程琛
--山水是一家以科研和实践为主要重心及优势的NGO。在生物多样性价值最高,也是农牧民较为集中的中国西部区域,长期跟当地的社区和公众志愿者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针对旗舰物种,包括雪豹、大熊猫、滇金丝猴等的保护活动。在东部大都市,我们探索城市公园、绿地、校园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和公众参与。山水还在收集和运维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不断为国家生物多样性友好的政策、规划,以及投资和企业的生产建设活动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意识倡导。
--在气候变化方面,山水秉持将气候变化议题和生物多样性深度融合的策略。聚焦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中间,加强当地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以及恢复他们身边生态系统的韧性,包括森林和草原的修复等等;第二是可再生能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协调发展,可再生能源涉及大量土地利用,如果选址不科学,则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我们去寻找一个发展与自然,气变与生多共赢的解决方案。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地图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山水今年尝试绘制了一版基于多种类型生物多样性大数据的敏感地图,近期将在国内发布。
--这些工作的合作与支持者包含了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公园、保护区、NGO、基金会、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公众等多种群体。基于多年的实践,山水尝试搭建和借助一些网络,为相关领域的机构团队,尤其是草根机构提供技术工具和能力建设支持,还以小额赠款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推进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
万科公益基金会顾问乔峰
--万科公益基金会秉持的愿景是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过去5年重点在城市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助力资源循环利用。未来将着力通过建设深圳梅沙碳中和社区,将可再生能源、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等多个低碳行动在一个社区中集成实践。
--零碳并不仅仅是排放量的下降,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当以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最终的目标。万科公益基金会在零碳社区建设中,开展了内湖湿地的改造、引入了本土物种、开辟屋顶花园、观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等项目;并用黑水虻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将有机物在地化循环利用,回到土壤,构建更有韧性的生态系统。
--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珠峰雪豹保护项目已有10年(2014-2023),与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共同组建了珠峰雪豹保护中心。该中心已成为社会组织参与珠峰雪豹保护的科研机构和有效平台。项目重点支持当地巡护队伍能力建设,以雪豹保护为先导,呵护珠峰生态系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