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关注|南通红木雕刻:看刀尖上的“中国功夫”
刘承林作品:心心相印
“全国红木雕刻看江苏,江苏红木雕刻看南通。”这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流行于红木雕刻行业的一句话。南通红木雕刻有着悠久历史,其技艺精湛、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张旭作品:超薄木雕紫檀极限镂空叶子
南通红木界能工巧匠云集,这些工艺大师形成了南通红木雕刻业的坚实力量。江苏省文化产业协会会员单位: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馆长刘承林与南通众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理人张旭在红木雕刻领域潜心创作,践行工匠精神。本期的会员风采,走进两位大师的作品,一起观看这刀尖上的“中国功夫”。
刘承林
唯有匠心 不负光阴
刘承林,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技能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承林的作品巧夺天工,作品古朴端庄,匠心独运,细腻逼真,富有内涵。把“技、艺、形、神”融植在作品其中,传承创新,创作了大量的木雕艺术珍品。博得国内外行家广泛的赞誉,深得诸多藏家青睐与喜爱。
刘承林与红木雕刻
“凡用心之作,皆有灵性。”这句话在刘承林的作品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年,刘承林的作品有超越实用的宏大构思,从装饰构件到文化图腾,《葫芦蝈蝈》、《心心相印》等6件作品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25件作品受到江苏省版权局版权保护;有燕瘦环肥的审美意趣,《刘海戏金蟾葫芦瓶》、《无丝牵挂》、《番人骑象》入选江苏工美艺术精品馆并收藏;有下里巴人的生活情调和人文底蕴,黄杨木雕《蝶恋花》以《小石潭记》为原型,将15只翩跹起舞的蝴蝶疏密有致地雕刻在宽22厘米、厚12.5厘米的丘陵两岸和小石潭花丛中,其薄意雕刻法,将木材透明化,使蝴蝶翅膀薄如蝉翼,令人叹为观止,先后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江苏省民间工艺最高奖“迎春花奖”、江苏省文化创意最高奖“紫金奖”、作品《守拙田园》入围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
刘承林作品
2006年以来,刘承林坚持以工作室为根据地,用心传承,实施乡村振兴。带徒传授雕刻技艺30余人,培养出4名工艺美术师,帮助解决乡村30多人就业,助力脱贫致富。“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先后接待数千人次,带动了乡村旅游,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刘承林与徒弟交流技艺
作为南通市人大代表、江苏省劳模、江苏工匠,刘承林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的号召,他以产业教授、实训教授的身份走进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专门开设课程教授学生红木雕刻技艺。
刘承林说:“工匠精神源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品质的极致追求。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工匠精神,红木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外面的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始终平静而纯粹。刘承林将怀着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和信仰,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张旭
承前启后 守正创新
这片仅有巴掌般大用海南黄花梨雕刻的枯叶,采用了双面雕工艺,刀法阴阳相间,厚不过0.1毫米、重量仅2.45克,其质感和外形绝似真的树叶无疑,对于传统红木雕刻技艺来说,张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张旭 超薄木雕树叶作品
每一次雕刻,手艺人当时的心境都会赋予作品不同的气韵;这就是中国传统技艺中讲究的“匠人匠心”。一件带着灵魂与温度的物件,比工业流水线的产品,显然要有意趣得多。
张旭发现,不同的木材充盈着特殊且秀美的形式意味,其每一处肌理细节中都蕴含着生命的气息,凝聚着天地的精华。红木虽然极其坚硬,但是,如果能够以巧妙的方式,针对材质本身的自然纹理、性状加以改造,那么就能创造出柔美而更具美学韵味的作品。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