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人类对天气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在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发频繁、影响程度越发强烈、影响范围越发广泛的背景下,气象对健康的影响也越发凸显,持续攀升的健康风险成为人类社会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挑战。要保障人民健康,就要全面认识气象与健康的关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即日起,我们将围绕“健康中国·气象行动”,邀请权威专家探讨解读,共商对策,共同应对。
健康中国·气象行动 | 本期嘉宾: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蔡闻佳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气候变化与健康也成了全球新议题。
一方面,历届COP(《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边会中,与健康相关的边会数量和以健康为主题的边会数量都在增加,2018年COP23及以后的健康相关、以健康为主题的边会数量均显著增加,在COP28相关主题边会达到新高。
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关注与投入也在迅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气候与卫生变革行动联盟(ATACH),以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的卫生系统。世界气象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联合签署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合作协议。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科研投入。
将视角拉回不久前的COP28。围绕气候变化与健康议题,COP28举办了历史上规格最高、最受关注的健康日活动,包括中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气候变化与健康宣言》,共同承诺最大化实现减缓和适应的健康效益,避免气候变化的负面健康影响等目标。尽管此宣言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对于中国而言,其依然具有重大意义——它指明了全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工作的行动方向,搭建了对外合作和交流的议题框架。
来源:央视新闻
毫无疑问,我国加速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迎来了新机遇。对外,这是重要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窗口;是抢占软硬技术制高点、积极引领议题设置,提前构建未来主流议题话语体系的机遇。对内,这是贯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导向的新举措,是改变我国“重救灾轻减灾”问题的新抓手,是推动气象、疾控、应急和其他相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危与机并存,加速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迫在眉睫。2023年第四份《柳叶刀倒计时中国版报告》揭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威胁仍在持续增大,破纪录的热浪正在对中国人群造成更高损害——2022年人口加权热浪暴露天数达21天,热暴露造成的潜在劳动时间损失383亿小时,相较于1986—2005年的数据,前者增长了293%,后者增长了24%;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达5万人,平均每人每天因高温导致的户外安全运动时长损失2.3小时,相较于1986—2005年,前者增长了342%,后者增长了68%;极端气候事件的人群暴露增长,2020年每人年平均经历极端降水事件数达0.16次,2022年每人年平均经历野火暴露天数达4.31天,相较于1986—2005年,年平均极端降水的人口事件数增长129%,相较于2001—2005年,每人年平均经历野火暴露天数增长54%;区域性风险的范围也在扩散,2021年登革热病毒传播的气候适宜性指数为0.42,相较于2004年增长了68%;预计2050年区域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受灾人数将达到4200万人,2100年未来区域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受灾人数比例将增长9%。
来源: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
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的一员。传统型热射病通常影响的是体温调节能力不足的人群,如老人、孕妇、儿童等,但劳力型热射病会影响所有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壮年,如户外运动人群、建筑工人、外卖员等。然而,热射病也只是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冰山一角。气候因素将诱发慢性疾病(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急性发作,强降雨和洪涝会造成直接死伤,劳动生产力下降、户外运动时长损失也将带来健康影响,野火带来空气污染引发健康问题,职业暴露伤害、精神疾病等等这些才是冰山下的隐患。
此外,气候变化正在蚕食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日渐极端的天气条件和日渐增多的高温天气,不但偷走我们的生活舒适度,还在不断压缩安全户外运动时间和高效工作时间。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据统计,相比2001年,2021年广州市不安全的户外运动时长快速增加,在5—9月中的一些日子,几乎全天都有户外运动的健康风险。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威胁,我国在探索推进适应与减缓措施方面从未停止脚步。在健康气象服务方面,我国28个省份的气象部门已实现同卫生部门共享气候数据;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12个省份2022年绿地暴露水平已达较高水准;在健康风险早期预警服务方面,2022年热浪和寒潮预警信号覆盖人数达到3185万,2012—2022年间整体绿地变化在我国共计避免了将近3.8万人的死亡。
来源:浙江日报
同时,减缓措施的健康协同效益也十分瞩目。相较于2021年,2022年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好转,PM2.5平均浓度下降4.2%。2022年,70%以上的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每立方米35微克。相较于2015年,2020年空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避免了约28万人过早死亡,交通排放标准的提升避免了4.2万人过早死亡。
从认识到行动,还要补上哪些短板?
当下,我国应对气候行动健康风险存在一定挑战。首先,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气候变化与健康在多个部门都不属于核心议题,科研投入和宣传教育不足。其次,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工作机制和支撑环境亟待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未理顺、人才队伍紧缺、能力相对薄弱、资金支持不足。再次,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行动系统性不足,亟需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针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专家建议加强区域落实,编制省市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行动方案,并定期开展方案执行的效果评价。此外,还应加大气候变化与健康科普知识的供给力度,提高公众气候健康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如制定并通过官方媒体发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重点人群健康防护指南,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建议。组织并实施气候变化与健康全国性科普宣传活动(如将7月设为专题科普宣传月),确保广大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在重点场所(如学校、社区、养老院等)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工作机制和支撑环境亟待完善等问题,专家建议成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部际协调机制,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工作在多个相关部门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促进公共卫生、气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调,理顺协同应对机制和响应体系,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通、资源共融。将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预警服务体系构建纳入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对其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行动的资金支持,缓解研究基础薄弱、人才队伍紧缺等难题。
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行动系统性不足,应强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方法指南建设,加强风险应对全流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深化气候变化与健康关系的科学研究,构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气候变化风险防控体系,提出因人群而异、因疾病而异的预警和防护建议;推动碳减排健康影响逐步纳入碳中和路线原则、行动和目标,从根本上降低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
编辑:张艺博 苗艳丽
审核:崔国辉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